| 
 
孝道  
夫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也。 (孔子) 
孝就是,能幹的繼承先人之意志,能幹的遵循先人之事業也。 
惟順乎父母,可以解憂。 (孟子) 
祗順父母,才可以解憂愁。 
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 (孔子) 
講到孝道,是一切德行的根本,各種教化都是由此產生出來的。 
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 (孔子) 
一個人的身軀四肢毛髮肌膚,都是從父母稟受來的,不敢毀壞傷殘,這就是盡孝的第一步。立身處世能本着孝道行事。把自己的名聲顯揚於後世,使父母得到光耀,這就是盡孝道的最終境界了。 
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 (孔子) 
孝道,是開始於奉事雙親,中要事君行道,最後要立身揚名。 
天地之性惟人為貴,人之行莫大於孝。 (孔子) 
天地中間,萬物各有天然的性,只有人性最是尊貴,凡人日常所常做善事,頂好的沒有超過這個孝道。 
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 (孔子) 
為人父的,如果有些行為不端的話,有諫諍的兒子,勸他改惡從善,自然沒有過失,那麼一身,就不會墮落不義的臭名。 
夙興夜寢,無忝爾所生。 (詩經) 
早起睌睡,努力學業,勿讓你的父母感到羞愧。 
孝子之事親也,居則致其敬,養則致其樂,病則致其憂,喪則致其哀,祭則致其嚴。五者備矣,然後能事其親。 (孔子) 
為人兒女奉事雙親,應該怎樣做才好 ? 
  (1) 
  日常在家裡的時候,要盡恭敬的孝心,早晚要問候請安,一日三餐,還有以外的飲食,都要敬意,不可有些怠慢。 
  (2) 養親的時候,須要和樂的心情,時常現出和顏悅色,言笑承歡,使父母沒有感到不安。 
  (3) 父母患病須要盡那憂慮的心。 求醫診治,以祈早日痊癒,如果還沒見效的話,必要繼續就醫,不可放任才好。 
  (4) 萬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時候,當然盡着哀悼的心,悲痛哭泣,遵禮治喪,適合自己的力量。 
  (5) 至於死後的祭祀,要盡人子女思慕父母的心,莊嚴肅靜,回想父母生前容貌,宛然如在其上  
 
以上五件,如果都能做到,方才可以叫做能夠奉祀雙親啊。 
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 (孔子) 
孝道本是有關於天,天生萬物為心,普遍仁慈愛護,是永遠不變的,所以叫做天之經。孝道也是有關於地,地以繁殖養育萬物為懷,一切順承都是相同,沒有差別的,所以叫地之義。 
人生於天地間,上稟天的仁慈,下隨地的承順,那性質本是很好的,在少時候,就教導以禮文,自然曉得愛親敬長,對這百善孝為先的道理,了悟以後,無不行孝於父母,而力行善事了,為甚能得達到這麼良好的效果呢? 
因為孝道是天經,地義,民行,三才一貫的。 
罪莫大於不孝。 (孔子) 
最大的罪惡,便是不孝。 
不愛其親,而愛他人者,為人悖德。不敬其親,而敬他人者,謂之悖禮。 (孔子) 
不愛父母而愛他人的,叫做悖德。不敬父母而敬他人的,叫做悖禮。 
愛親者,不敢惡於人,敬親者,不敢慢於人。 (孔子) 
愛親的人,不敢和人交惡,敬親的人,不敢對人傲慢。 
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,哀哀父母,生我句勞,欲報深恩,昊天罔極。 (詩經) 
父母生我,母親養我,憐惜疼愛的父母養育我盡了辛勞,雖欲圖報,然其恩德,如天廣大無邊,不知怎樣才能報答之。 
無念爾祖,聿脩厥德。 (詩經) 
周父教訓成王說:你不記念你祖父文王,繼承和修習其德業乎。 
為人子者,出必告,反必面,所遊必有常,所習必有業。 (禮記) 
為人子的,出門必告父母所到的地方,回來必見父母,就回來了,所遊必有一定的地方,所習必有專業。 
為人子者,聽於無聲,視於無形。 (禮記) 
為人子的,要聽父母無聲的聲,要看父母無形時的形。 
顯揚祖先所以崇孝也。 (禮記) 
顯揚祖先,便是尊重孝道。 
事親,有隱而無犯。 (禮記) 
事親,要暗中彌補父母的過失而不冒犯。 
父母之恩,云何可報,慈如河海,孝若涓塵。 (孝思賦序) 
父母之恩廣大,不知如何才能報答,父母疼愛子女,恰似河海之深,子女孝敬雙親,如水滴和埃塵之微小。  
 
四、新孝經二十四章言 浙江義烏朱領中報親恩輯 
著作孝經名改新 內容還是宣人倫 
旨遵先聖良遺教 勸用教兒行孝仁 
至聖先師孔子述作之孝經,因文章旨遠,後學進修頗費索解,新孝經二十四章,對於孝道之原理法則,闡釋精堪,且語文通俗,比較易解,可謂教字勸孝之寶鑑也。  
 
        |